关注设计的朋友,一定对2020年东京残奥会的动态图标有印象,这是奥运会和残奥会第一次以动态的方式制作运动项目图标。1960年,约翰·惠特尼(John Whitney)创立的Motion Graphics的公司,将动态平面(Motion Graphics)的概念固定下来。而动态平面这种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电影的片头。是的,动态平面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飞速发展,却带有当下特色的时代烙印。
屏幕时代和无纸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平面”的传统定义,裹挟鲜明时代特征与智识创新意识的产物 — 动态平面已然成为当代设计领域最具潜力和能量的趋势之一。而它被独立提出来讨论,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新兴话题。出于希望为公众提供从不同维度走近和认知动态平面的契机,以及力图能为动态设计教育提供有益的专业思考的目的,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北京创意品项协办的“动见 — 国际动态设计展”于2023年7月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A展厅拉开帷幕,展览由刘钢、纪玉洁、罗伊·特霍斯特(Roy Terhorst)联合策展。
视觉叙事的动态发展和变换
《形状研究》德克·科伊(瑞士)
德克·科伊的《形状研究系列》展现了在作者脑洞大开想象力之下,日常之物与抽象形体的结合,往往能碰撞出别样的创意和视觉体验。罗布和罗宾的《动态研究》系列,将静态的图像转为生动趣味的动态表达,动态的图像似乎是在进行独特的角色扮演,为平面视觉注入生命和活力;康纳·坎贝尔《交叉授粉》和《字体A》,动态的平面图像兼具了叙事的角色,展现出作品背后创作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注入的思考和逻辑。
《动态研究路障、柠檬、喇叭》罗布和罗宾(荷兰)
《动态城市》 登贝设计(荷兰)
《荷兰艺术节系列》 托尼克(荷兰)
文本变为律动有趣的信息传递
《DEMO动态艺术节》登贝设计(荷兰)
动态平面的重点并不在于它动了起来,而在于它拓宽了传统平面的外延,适应了当代人的观看方式和获取信息的习惯,文本的视觉呈现也因动态的加入变得丰富有趣。泽维尔·蒙尼的作品,将字体设计与3D图形结合起来,使信息传递以律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另外埃里希·布雷希布勒《门》,文本字体结合门的开合动态,登贝设计的《DEMO动态设计节》,通过变换字母和单词,让一个字母的旅程被充分展现出来,设计师通过动态设计,加强用图像强调文本传达信息的能力。
《环形》泽维尔·蒙尼(瑞士)
《门》埃里希·布雷希布勒(瑞士)
海报成为具有时间属性的运动视觉
《WBW杂志封面设计》菲克森独立设计工作室(瑞士)
《2019 瑞士中部电影奖》埃里希·布雷希布勒(瑞士)

多元性的试验场
《反友好》宋艺焕(韩国)
《火柴棒》冈崎智弘(日本)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