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艺术大师的画作和人生故事

凤凰空间

2023-09-09 13:05:00

已关注


图片

(图源:pixabay)


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艺术史上每一件经典的画作,都是艺术大师灵感和激情迸发的产物,它们唤醒我们的心灵,带我们到身体无法抵达的远方。


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越高,对美、对生命的感受和理解也就越深刻,而艺术大师们往往有着更敏感的心灵,对人生的真谛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


在此将与你分享10位艺术大师的画作和人生故事,愿你能够有所领悟。



01

列奥纳多·达·芬奇:为求知而求知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科学家、发明家达·芬奇,堪称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思想深邃、多才多艺,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芬奇的绘画作品有一大一小两幅最为著名:不到3张A4纸大的《蒙娜丽莎》和4米高、9米宽的《最后的晚餐》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芬奇的古怪性格概括起来就是:任性的完美主义。他拖延着不交稿,一生都携带着《蒙娜丽莎》这幅画,不断修改完善,想起来就画几笔,直到死去。经现代技术分析,这幅画的颜料有二十多层,“色彩透视法”和“晕涂法”都是在修改《蒙娜丽莎》的过程中被发明的。达·芬奇在题材上、技法上的探索和不断创新,推动西方美术前进了一大步。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素描肖像》)


·芬奇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探索而探索,为了求知而求知。他并非为了生存等原因去做这些,他测量了人体的每一个部分,计算了它们的比例关系,他研究啄木鸟的舌头……这一切只是因为好奇,纯粹的好奇。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02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关注自我

Albrecht Durer

1471—1528


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及艺术理论家丢勒,他在二十多岁时高水准木刻版画就已经使他称誉欧洲,被普遍认为是北方文艺复兴中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丢勒一生创作了近10幅自画像,涵盖了速写、素描、版画和油画各种不同的手法,清晰地勾勒出他的一生,他也因此被称为“自画像之父”。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素描肖像》)


丢勒的自画像之所以能闻名世界,不仅仅是因为他英俊的容貌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要知道,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方基督教艺术里,画像只能描绘神,而人被认为是丑陋卑微的,当时自画像被认为是对艺术的亵渎。丢勒却认为:艺术家是背负使命的天选之人,绝不能被世俗的舆论淹没。13岁的丢勒画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幅自画像,这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第一幅自画像。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素描肖像》)


丢勒用他的自画像向世界宣告着他是谁,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是关注自我价值的一种强有力的证明。关注个体,充满颠覆的勇气,是丢勒这样的文艺复兴先驱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03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追求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影响了三个世纪的艺术家,代表作有《大卫》《创世纪》等。


图片

(图源:wikipedia)


与达·芬奇生在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好胜的他即使拼尽全力,也想要跟达·芬奇争个高下。创作西斯廷天顶画的时候,他只身一人在脚手架上,挺着脖子昂着头,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才留下了这幅面积大约500平方米,超过300个人物的史诗级巨作。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追求艺术不仅仅是靠天赋,克服孤独和劳苦带来的磨难也同样重要。正如他所说的:“如果知道我为精通技艺所付出的努力,就不会感觉如此神奇了。”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素描肖像》)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有力证明,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身体力行地去实践看似不可能的想法。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04

拉斐尔·桑西:跨越式成长

Raffaello Santi

1483—1520


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在他仅有的37年的生命历程中,创作了300多幅精彩绝伦的作品,特别是他那些以圣母为主题的画作,在神性之余赋予玛利亚母性的光辉和女性的温柔之美,将古典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图片

(图源:wikipedia)


经过后人的考证,拉斐尔在作画的时候使用了“暗箱”技术,暗箱是一种光学仪器,类似于现在的投影仪,可以把图像投放到指定的平面上,这样可以大大提升绘画的效率。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有时候不一定非得死磕,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也正是拉斐尔在短暂的生命中如此高产的原因所在。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我们并不否认高手的才华与努力,但真正让他们成为大师的,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以及选择背后隐藏的规律的伟力,这放大了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实现了跨越式成长。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05

让 - 弗朗索瓦·米勒:回归平凡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让 - 弗朗索瓦·米勒,法国巴比松画派创始人之一,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他是最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画家之一,他创作的乡村风俗画,在法国画坛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米勒的作品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农村的面貌,歌颂了农民,描绘了劳苦阶级的命运和悲伤,既描绘了他们淳朴、热爱劳动的本质,也表现了他们保守、虔诚、逆来顺受的弱点。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当时,法国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的风头完全盖过农业。可是这时,米勒却反过来,俯下身关注那些被时代抛弃的农民,认认真真地描绘平凡的人和平凡的生活。在米勒的画里,有最原始的人对大地,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念,只有回归到平凡,我们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06

克劳德·莫奈:敢于颠覆

Claude Monet

1840—1926


法国著名画家莫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尤其擅长光与影的表现,“印象”一词便是源于他的名作《印象·日出》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莫奈身上最突出的标签便是“颠覆”,莫奈颠覆了传统的绘画技法,颠覆了绘画的题材,甚至颠覆了画家的作画习惯,创作了全新的绘画形式。


莫奈发明了一种叫作“色彩分割法”的作画方法,把本来应该调和在一起的颜料,不经过调和就直接画在画布上,站远一点看他的画,那些色块会因为我们眼睛的“视觉混合”调和在一起,浑然一体,十分亮丽。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醉心于大自然的莫奈还颠覆性地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连作,他会围绕一个主题连续作画,表现同一个场景一年四季、白天黑夜的不同样貌。一个干草垛,他就不知疲倦地画了30多幅,还有他的集大成之作《睡莲》,一共有近200幅。凭借对大自然的爱和对艺术的创新追求,莫奈翻开了西方美术史新的一页。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07

皮埃尔 - 奥古斯特·雷诺阿:美是永恒

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印象派著名画家雷诺阿最擅长人物画,他笔下的人物甜美、悠闲,有着明亮的脸庞和细腻的双手。在他的作品中很少见到人间疾苦,大多充满着温暖和微笑,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创作带给人们愉悦和满足。


图片

(图源:wikipedia)


但雷诺阿在47岁的时候就患上了风湿病,此后30年,他每一天都饱受风湿骨痛的折磨,69岁时,他甚至全身瘫痪,再后来僵硬变形的手指连画笔也夹不住了,他不得不让家人把画笔塞进他的指缝里,靠转动手腕作画。但他没有被病魔打败,而是继续着他对美好的追求,他说:“痛苦易逝,但美永恒。”只有内心感受到世界美好的画家,才能用笔把欢乐带给世人。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既然痛苦总是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朝美的方向看呢?只要心里有光,光就会照进我们的心里。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08

亨利·卢梭:超越规则

Henri Rousseau

1844—1910


亨利·卢梭,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他40岁才开始自学画画,他的画作带有天真和原始的特色,大名鼎鼎的毕加索和马蒂斯都是他的忠实追随者。


图片

(图源:wikipedia)


卢梭的画看起来十分粗糙,未经科班训练的他不擅长处理人物的四肢,甚至会扭曲他们的比例,但有评论家说:“自学成才的卢梭因为笨拙的构图和透视而受到嘲笑。但如果他受过训练,我们所知道的现代艺术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有人困于生活的琐碎庸庸度日,也有人不甘平庸,在彷徨中奋力向前。卢梭在他的画中为我们开辟了一个逃离单调现实的梦幻世界,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09

保罗·高更:仰望月亮

Paul Gauguin

1848—1903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高更,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的画作呈现单纯朴实的平面化特征,形象高度概括、简洁又形神兼备,富有形式感、秩序感、韵律感及节奏性,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他对色彩的使用启发了综合主义,也为原始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图片

(图源:wikipedia)


高更后来去了远离都市的塔希提岛,在那里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在塔希提岛,高更找到了一直追求的东西——一种没有经过规则和文明束缚的生命力。他画中有五颜六色的热带丛林和热带岛屿原住民,他的画仿佛脱离了西方美术史,将我们卷入另一个时空。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在文明不断前进时,也许只有回溯原始,我们才能认清自己,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毛姆把高更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当人人都在看着地上的六便士时,总要有人先抬头看到月亮。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色彩风景》)


10

文森特 • 梵高:绚烂燃烧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荷兰后印象派著名画家梵高的画作带有强烈的力量和感召力,色彩艳丽奔放,造型狂野夸张,笔触粗犷厚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好似在激情的支配之下随意挥洒而得,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在生命的许多时间里,梵高贫病交加,但透过他的画作,我们看到的是他饱满而热烈的心灵,是最纯粹的情感流淌,是源源不绝的热切期待和渴望,梵高说:“完美的作品,是从艺术家的灵魂中诞生的。我宁愿在激情中死去,也不愿在平庸中苟活。”世人爱梵高,是因为他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叔本华曾说:“生命的痛苦无法避免,但它是生命的肯定因素,人经历过痛苦反而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苦难并不完全是让人悲伤的坏东西,一切的苦难都为梵·高点燃了艺术生命里熊熊燃烧的火焰。


图片

(图源:《致敬大师:速写人物》)



图片


生命短暂,艺术永恒。历史上的名画浩如烟海,每个时代都有着动人心魄的作品。如何知道哪些名画值得看,并看懂这些动人心魄的名画呢?在此给你推荐一部很有分量的图书——《致敬大师》系列。


《致敬大师》系列全四册

色彩风景+色彩静物+速写人物+素描肖像


图片


致敬西方大师经典

欣赏临摹常备工具

全彩高精印刷

千幅大师画作


这是一套适合临摹和欣赏的西方艺术大师画册。全套书包含四本,分别为《致敬大师:色彩风景》《致敬大师:色彩静物》《致敬大师:素描肖像》《致敬大师:速写人物》。作者团队曾前往欧洲,考察欧洲各大博物馆,拍摄了几千张欧洲名画及建筑的实景照片,最大限度还原世界名作。本套书可用于欣赏,也可作为绘画训练的实用手册,更能当作一部简明的西方绘画史阅读。


图片图片


画作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顺序编撰,全面呈现西方近500年来的大师作品,我们将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去遇见许多艺术家。


全书12开精彩呈现,全彩高精印刷,读者可近距离观看大师们高超的绘画技巧与风格,从而提升绘画技巧与艺术鉴赏力。把这套书带回家,就像拥有了一个全世界艺术藏品的小小博物馆。


图片图片


参考资料:

《致敬大师》系列(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大话西方艺术史》(作者:意公子,出版:海南出版社)

《美术馆里聊怪咖》(作者:[日]] 山田五郎 / [日] 古山淳子,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绚烂蓑衣:从具象表现窥见罗依涵的精神能量

“这次回湖南的第一感受就是茂,今年雨水多,植物繁盛野蛮生长。双湖是我的老家,在这儿画画我感到前所未有
xuxin 0评论 2023-09-18

化身灵魂:探索哲学、形而上学和人类本源的荒鎏

坚持将优秀艺术家的优秀作品纵横世界各地,这永远是致力于拓展艺术世界道路的每一个人最坚定的立场。&nb
NATIONAL ARTS 0评论 2023-09-18

一个人的房间,四张手稿和三十年

▲ 2023年上海春美术馆「陈墙:近观」展览海报一个人的房间,四张手稿和三十年1959 到 1967
徐小丹 0评论 2023-09-18

纵浪大化:袁运生的壁画梦

展览现场2023年9月15日,“纵浪大化——袁运生与壁画梦”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B展厅正式面向公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3-09-17

五位艺术家带你到自然中寻找灵感

绿色总是让人心情舒畅,就像自然总是在无形之间给予我们成长的能量。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自然曾一度被人类
thepluspaper 0评论 2023-09-18

郅敏:田世信的史诗

田世信,1941年出生于北京1956—1964年就读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预科及本科,学习绘画及雕塑。
郅敏 0评论 2023-09-16

付斌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学术主持马赛策 展 人张敢执行策展人段少锋展览时间2023年9月10日-9月23日展览地点清华大学美
付斌 0评论 2023-09-16

DnA SHENZHEN设计与艺术博览会:以“鲶鱼效应”带动大湾区艺术生态

“DnA SHENZHEN试图做一条在大湾区游弋的“鲶鱼”,以一个关注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博览会来实现扰
沈最 0评论 2023-09-15

奥纳·泰特斯:世界在美丽中向外眺望

——摘自《了不起的盖茨比》一对伴侣的华尔兹舞步在窗中定格。男人的右眼瞥向窗外,半张脸的面积都隐在暗处
李欣阳 0评论 2023-09-15

印第安剧场:1969 年后的原住民表演、艺术和自决

1969年,美洲原住民及其支持者占领了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内的恶魔岛。他们抗议联邦政府对原住民的不适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3-09-15

珍·斯塔克 Jen Stark | 用纸张代替画笔

珍·斯塔克Jen Stark 1983年出生于佛罗里达州迈阿密,雕塑艺术家,色彩艺术家、画
库艺术 0评论 2023-09-14

超火城市艺术家SpY,最新作品空降北京与成都!

➤《ZEROS》瞬息涌现(A momentary spring),北京时代美术馆➤《BLANKETS
Lifeness_LAB 0评论 2023-09-14

“不可能的编舞”如何发生?圣保罗双年展在巴西文化复兴之际开幕

第35届圣保罗双年展(Bienal de São Paulo)已于当地时间9月6日开幕,将持续至12
Gabriella Angeleti,姚佳南 0评论 2023-09-14

安尼施·卡普尔:重构材料的意义,观念的衍生与精神交流的场域

灵感就是不断提问什么是现实的,什么是超于现实的艺术。这是艺术家需要做的,也是艺术的主要目标和方法论。
NATIONAL ARTS 0评论 2023-09-14

五位艺术家把饼干打造成无可复制的艺术品

「生有热烈,藏于俗常。」对于甜食爱好者而言,生活中的滚烫心动与美好时光,便是品尝甜品的时候。无论上一
丹尼尔先生 0评论 2023-09-14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