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在批评失衡的时代如何批评

陈履生

2023-09-12 10:15:00

已关注

批评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失去标准或标准混乱,如何批评?这是当代中国书法美术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没有标准,那显然不符合实际状况,目前的状况只能说明没有一个像谢赫“六法”那样的曾经为古代中国绘画品评所依据的一个共同的标准。现在的标准由过去的社会化转为个人化,因此,标准为每一个批评家所执掌。批评的个人化使得批评的标准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就像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一样。但是,就批评的意义来说,这种多元化和多样性又不完全像艺术自身那样,它在一个个性原则之下似乎还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在强调个人化的认识,理解分析、叙述中还有接受过程中的公共性的问题。这一共性公共性或者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或者是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上可是不管是审美还是观念又有着因人而异的内涵,也有着个人化的问题。因此,批评中的所谓的共性也是相对而言,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批评的失衡或标准的混乱。


显然批评标准的混乱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书法美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而这种多元化和多样性正是造成当代书法美术批评困境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混乱是基于多元化和多样性中的学术方面的原因,又确实是因为在审美或观念上的个人化的问题,那么,在接受过程中显现出的批评的偏差,并不可能影响到批评的形象,也不会消解批评的意义,更不会使批评失去尊严。但是,因为批评标准的混乱而给批评家以一个借口,或者是批评家利用了这种混乱和无序,表现出一种不正常的批评关系,从而使批评走样,使批评成为一种有着现实意义的工具,那么批评不仅失去了文化上的意义,而且因为批评的品质使批评沦为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工作,或者是一种利益,批评也就无尊严可谈。


当代中国书法美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发展,造就了批评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这种具有因果关系的批评现状,使当代中国书法美术批评落入到一个难以解脱的闲境。拿占主流地位的传统中国画来说,谢赫的“六法”所管辖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画领域,但是它难以适用于十世纪经过改造后的新国画,更不能适用于十世纪术期形成潮流的现代水墨画。在相似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以毛笔、水墨,宜纸为主要材质的中国画的范围内。就存在着上述的三个大的方面,它们既有内在的亲情又有发展中的变异,显然不能用一个相同的标准去批评,而事实上现实中的批评所据也是没有一个为大家所认同的标准。在批评的现状中就有可能用传统国画的标准去批评经过改造之后的新国画或现代水墨画,也有可能用经过改造之后的新国画的价值观去批评传统的国画或现代水墨画,还有可能用现代水墨的观念去批评传统的国画或经过改造之后的水墨画,这种标准错乱的现象实际上是失衡的一种表现。


当代中国书法美术在发展中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批评标准完全不能适用于今天的批评实践,有些标准在审美或观念上甚至与今天大相径庭,而今天为人们所相对共识的标准并没有在美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可是当代中国的书法美术标准还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共话语权的力量也是超过了以往(文革时期的棍子或帽子式的批评除外)。这种状况似乎说明了在今天的书法美术批评中已经不需要一个共识的批评标准,但是,批评的现状又说明了另外的问题,这就是人们基于对话和接受这两方面的要求,还是希望能有一种批评的秩序和规范,以约束没有规则的批评游戏,从而表现出了对批评标准中一些共识的向往,这种心情和愿望正是人们对批评的现实中因为失衡所造成的混乱的批评。当代中国书法美术的现实,是在多元化的旗帜下以一种无序的状态延伸着当代中国书法美术史的发展的轨迹。多元或者是无序在学术上的反映最直接的就是批评的失衡,这之中所反映出的经济的、利益的、政治的、友情的、工作的各种关系,在批评的主客体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正是导致失衡的一些重要原因。


批评中的经济关系可以说,批评中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社会的自然产物。尽管商品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可是艺术的商品化在今天却表现得更为突出,与之相应的批评出现商品化的问题则是在所难免。批评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批评,批评的商业性与商业性的批评,都反映了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当代中国书法美术批评最为突出的问题。在这样一种关系中批评家往往为经济所诱惑,从而在批评的话语中遮蔽了艺术家和作品的缺点,同时又在批评的话语中放大了艺术家和作品的优点。


批评中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不仅是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涵盖面是多方面的,它直接影响到批评家的具体的得失。在这种利益关系中,批评家和批评的对象都是利益的受益者,而批评则成了谋取具体利益的一种手段。批评为利益所驱动,不仅使批评失去标准,而且为利益所左右。这一关系考验了批评家的良知也验证了批评的导向。


批评中的政治关系虽然批评中的政治关系曾经是政治社会中的主流表现,然而,当代中国的书法美术批评并没有因为进入到商业社会而终止这种关系,相反这种关系在商业社会各种关系的缠绕时更显其复杂性,这正好像经济活动中的政治关系一样。今天,我们的批评难以绕开这样一种关系。包括那些鄙视政治关系的批评家,他们往往因为其极端的鄙视而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政治倾向。


批评中的友情关系友情关系或许是中国特色的书法美术批评中最为鲜明的一种表现,它往往让批评在友情中失去原则,使批评成为在亲朋好友之间的友情出演。这种为人们所指责的“吹捧”式的书法美术批评,尽管在人们心目中失去批评的尊严,或使批评掉价,人们往往以略而不计的态度来对待,但是,它仍然占据了报刊或其他媒体的许多位置,成了当代中国书法美术批评的主要方面。


批评中的体制关系体制关系可能是多种关系的一种综合,它在一个方面反映了体制的问题。无疑,因为我们的社会体制决定了批评的话语权有可能反映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利益,那么,体制内或体制外的许多问题都会反映到具体的批评之中。在这样一种关系的影响下,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矛盾往往通过批评的话语而表现出来,而批评也就成了一种工具。面对这样一种关系可能令批评家为了维护体制的利益,或者为了反对体制的情结,使批评失语或走调。以各种关系为纽带的批评,自然是以消解标准为手段,从而造成了批评的失衡。批评只有脱离了这些关系才能显示出批评的尊严,也才能表现出批评的品格和价值。可是,当代中国书法美术发展的现实状况又难以让批评脱离这些关系,这之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和文化的背景。当然,在多重关系中的书法美术批评,不是一个简单处理关系的问题,而是批评的独立性在多重关系中如何体现的问题。批评家的良知也在这种多重关系的考验中,接受着社会的批评。当然批评家的人格和精神并不想为关系所羁绊,但是,原本属于批评家的具有独立性的超脱在现实中则成了批评家的一种理想,而这一理想往往在关系的巨大力量的比照中显得非常单薄。批评的失语或走调。一方面是造成了标准的缺失,另一方面又借助于标准的缺失而获得生存的合理性。如此,在这样一个处于恶性循环的书法美术批评氛围中,如何来谈论书法美术批评?显然是值得思考的。当代中国书法美术批评的失衡,既远离了艺术,也疏离了批评,这种现实的状况决定了当代中国书法美术批评在表现出了强势力量的背后,也反映了人们基于传统观念的对于批评在文化上的期许,也反映了对于往日理想的期待。显然这之中的矛盾,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因为批评标准的缺失所造成的。在这种失衡状态下的当代中国书法美术批评,如何走出批评的误区,如何在公众中重新树立批评的形象,建立一个新的具有尊严的批评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书法美术批评家需要扪心自问的,也是当代中国书法美术批评家需要自我批评的。


作者简介

陈履生,1956年生于江苏省扬中市。我国著名的美术家、美术史论家、博物馆家。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贡布里希:艺术和自我超越

1969年9月16日,贡布里希在斯德哥尔摩第十四届诺贝尔专题讨论会上做了题为《艺术和自我超越》的讲演
艺术家 0评论 2023-09-18

版权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论坛汇集各方智慧——话版权 促传承 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
赵新乐 0评论 2023-09-18

曹喜蛙:28年前西尔万遇见叶永青中国式的抄袭——中国当代艺术的原罪

左:克里斯蒂安·西尔万,《枯叶》,1985,纸上混合媒介,120× 110厘米.  &nb
曹喜蛙 0评论 2023-09-18

“负面”的艺术评论能唤醒乏味的行业生态吗?

现在的艺术评论是否过于正面了?难道“负面评论”是唤醒这个沉睡景象的良药吗?批评家Sean Tatol
artnet新闻 0评论 2023-09-18

易英:创造纯美的境界——莫雄艺术分析

中国画上有一种说法,“画如其人”,或“画品即人品”。传统文人将其意解释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道德人格的
易英 0评论 2023-09-18

巫鸿:何为早期中国绘画

在一般认识中,“早期中国绘画”与“晚期中国绘画”对应,指的是中国绘画诞生后的初期发展阶段。这种想法可
吴鸿 0评论 2023-09-17

张萌: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
张萌 0评论 2023-09-17

现代主义从何而起?1900年的巴黎在召唤

开卷现代主义是从何而起的?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普朗克、罗素、惠特曼、兰波、毕加索……这些今天如雷贯耳
张龙华 杨明辉 0评论 2023-09-16

阿甘本:绘画是沉默的诗歌,诗歌是说话的绘画

在罗马万神殿里,有一个名为安格罗娜(Angerona)的女神,她的嘴被再现为紧束的和封闭的(ore
阿甘本 0评论 2023-09-16

艺术设计介入非遗宣传展示:方式与路径

非遗保护传承、宣传展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张志颖 0评论 2023-09-16

鉴藏与审美:西谛藏金陵版小说戏曲插图述略

【内容提要】郑振铎酷爱版画,尤喜剧曲、小说诸书之插图,所集曲类和小说类皆有六百余种,其中有不少金陵刻
颜 彦 0评论 2023-09-15

中国手工造纸的出路在哪?

当纸张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手工造纸将何去何从?我们之前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
大遗产 0评论 2023-09-15

代大权:致敬延安 不说再见——从“首届延安木刻版画双年展”谈起

摘  要:“首届延安木刻版画双年展”让版画在今天的发展得以集中展示,版画的学术品质得以整体
代大权 0评论 2023-09-15

越空塑写:1949年以来中国纪念碑雕塑的海外传播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海外传播的纪念碑雕塑,是特定历史时期传达国家精神理念的重要
美术杂志社 0评论 2023-09-14

黄厚石:延安时期“人民性”设计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从设计史断代的角度来看,延安设计毫无疑问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但是,延安设计思想的价值并非仅限于
黄厚石 0评论 2023-09-14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