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想到,大地也有“霓虹印象”
最近,年轻人的世界多出了一种标签,名为“山系青年”。TA们喜欢去森林野营,去滑雪蹦极,即使在城市里,只需要一条亮马河和桌布,山系青年们就能找到与自然的连接。扔下城市里的烦恼,在自然中放空,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大地艺术的奥义。
©️ Barry Underwood
而艺术家们就创作过许多与大地对话的作品,带领人们一起奔向荒野,重回那个闪闪发光的世界。
01
当霓虹灯入侵自然
Barry Underwood
如果人类的未来世界是赛博朋克风,那可以预测的热卖商品一定有霓虹灯,它是城市街头显眼的店铺招牌,也是赛博朋克核心“低生活,高科技”的写照之一。

©️ Barry Underwood
艺术家 Barry Underwood 早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选择将形态各异的霓虹灯装置放在森林、河流、田野、沙漠等大自然环境中。Barry 想要展现人类社会入侵大自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每个作品都试着还原出自然的壮丽,与人类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地球后的另类感。这些概念被他具化成围栏、箭头、圆圈式的霓虹灯装置,它们或星星点点或“横七竖八”地出现在天地之间,制造出格格不入的生硬感,“因为它们是入侵者”。

©️ Barry Underwood
在创作之前,Barry 会做长时间的准备,他通常会在各地考察寻找合适的创作地点,与当地居民聊天以了解环境状况与人文历史。在掌握基本情况后,Barry 还会研究卫星图以完善作品的表达,或许他也考虑到了外星人看到作品时的想法。除此之外,他还会去当地的旅游景点游览、在博物馆翻看文献资料,从多个角度找到作品叙事的可能性:怎样在特定的地点融合自然描绘“人类的过去与当下”。
©️ Barry Underwood
学戏剧出身的他善于搭建场景,以此丰富这些发光的大地艺术的呈现。在他看来,作品的主角其实是微型建筑,每一次的创作都有构想建筑的成分,只是他的舞台不在城市,而是在大自然之中。
02
点亮黑夜
Nicolas Rivals
对害怕黑暗的人来说,无尽的黑夜仿佛就是噩梦。艺术家 Nicolas Rivals 小时候就很怕黑,以至于他的艺术创作起源于对黑暗的恐惧。他在官网上写道:“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夜晚如此神秘。过于黑暗的夜晚似乎充满敌意,在暮色降临之时,我已急切地盼望黎明,夜晚到底有何意义,我真想抹去它的存在!”
©️ Nicolas Rivals
长大后的 Nicolas 以一种极富诗意与幻想的方式治愈了自己,他专门创作了与光相关的艺术装置,让心中的黑暗烟消云散。尽管夜晚还在,黑暗却消失了,正如他写的那样:“每当感到害怕时,人们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分散注意力,而我选择点亮夜晚。”在他看来,光可以在夜晚的黑暗中创造出一个超现实的空间——这个不被定义的空间是夜晚的限定,白天到来时则会消失。而相机能够捕捉并放大人类眼睛无法察觉到的黑夜画面,看到一些日常中无法具像化的事物,像是隐形的空间、流逝的时间。

©️ Nicolas Rivals
“A Red Line”是 Nicolas 备受好评的系列,在西班牙的旅途中,他在各处摆上发着红色灯光的几何装置,并将其拍摄下来,作为他“打卡”的标志。岩石、星空、荒地与森林间忽然出现一抹红,既艳丽奇特又带着些许“破坏感”,就像人类与自然复杂的关系。Nicolas 对世间万物矛盾之处的探索还不止于此,红色是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甚至有一种说法是无论在哪种文化体系中,红色永远是第一个被识别出来的色彩;相反,几何形状常常被视为冷静、理性的存在。Nicolas 通过这样“矛盾”的作品形式,试图带领我们在夜晚的黑抓住不曾存在的“永恒”,捕捉常理之外的“美好”。
©️ Nicolas Rivals
03
神秘光影
Javier Riera
多变的天气使得西班牙的阿斯图里亚斯地区的景观,不停地在变幻。生活在这里的 Javier Riera 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感知与独特的认知。
©️ Javier Riera
童年体验到的自然魔法在 Javier 记忆中尤为深刻。天地能在顷刻间变化,即使不为人所见,一切都在悄然地改变,就像下雨前蚂蚁会搬家,蜘蛛会悄悄躲起来,云朵的形状变幻莫测,等雨停下,又会进入一个新世界。Javier 着迷于如此转瞬即逝的自然变化,“艺术对我来说,就像一种自然现象,人们总是在隔着很远的距离观看它,殊不知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Javier Riera
Javier 希望通过作品探索被隐藏的时空,多挖掘“瞬息万变”的时刻。他以几何灯光与自然对话,但他的作品不是侵入式的装置,而是光的投影,奇形怪状的几何图案在树木周围制造出好几个“平行时空”,好像打开了折叠的空间。它们作为大自然的衬托出现,成为树的一部分、山的一部分与大地的一部分。
©️ Javier Riera
“不入侵”是 Javier 创作的原则之一,在装置撤离后现场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照片也不会使用电脑技术进行改动。对他来说,真实地记录与描绘出他与自然的对话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04
艺术界的“闪电侠”
Walter de Maria闪电从天空划过的时候,除了拿起手机拍摄,我们还能怎么与闪电互动?艺术家 Walter de Maria 给出了一个疯狂的答案:改变闪电的路径。“闪电场”是 Walter de Maria 最为著名的作品,也是21世纪最重要的大地艺术之一。
© Walter De Maria, The Lightning Field, 1977
他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插入了400根不锈钢金属杆,每一根金属杆等距间隔,当雷暴天气来临,所有金属杆都变成导体,等待被闪电击中,这一处的闪电形状将不同于过去任何时刻的闪电。通过打造“闪电场”,Walter de Maria 想找到重新看待地球、看待自然的方式,想让人们感知到自然万物真真切切的存在。一块土地不只是为了被种植而存在,穿梭天地之间的也不是只有人类的造物。
© Walter De Maria, The Lightning Field, 1977
这场疯狂的艺术实验来自 Walter de Maria 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现象的思考,“人们从不正视自然的力量。就像无法在博物馆看到大海一样,将所有的艺术都放进人造的殿堂是一种狭隘的想法。”
05
发光的传送门
James TapscottArc ZERO-Nimbus
可能是将大地艺术的禅宗意味表达得最好的装置之一,这件作品由艺术家 James Tapscott 创作,在日本阿尔卑斯山艺术节上展出。James Tapscott 在一座桥上架起一个圆形装置,它可以发光、喷出水雾,桥下的小河与雾气还有远处的水源形成水世界的循环,以此表达“世间万物皆有循环”。

© James Tapscott, Arc ZERO-Nimbus
James Tapscott 一直在探索主观认知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你看到的可能不是你认为的样子”,以提醒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存在千万种方式。
06
互联网的形状
Stuart Williams
1993年的元宇宙艺术长什么样?很可能是设计师 Stuart Williams 创作的这般奇妙模样。基于对科技融入生活的探索,Stuart 选择了一个牧场,在绿地上构建了一个由1680盏节能灯组成的绿色巨大网格。起伏的山丘上装点着看上去悬浮于空中的发光绿色,给人一种电脑生成的数码感。
© Stuart Williams, Luminous Earth Grid, 1993
这件作品在照片中显得并不惊艳,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主题绿色科技、清洁能源以及科技主导下的生活在如今已司空见惯。但它诞生于1993年,一个人们对互联网尚处于未知探索的起步阶段,Stuart 便想将互联网以具象的形象铺展在大自然中,告知当时的人们科技在未来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绿色的网格代表着计算机的线路,作品呈现出的轻柔质感则是希望人们对科技的展望是美好的,科技可以自然地融入大自然之中,当然得是“绿色科技”。

© Stuart Williams, Luminous Earth Grid, 1993
再回头看这件作品时,Stuart 所描绘的世界已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清晰分明的网格已扩张出无数密密麻麻的支线,不过我们是否还能从中厘清我们的未来呢?
文章来源:NOWNESS现在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