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里的绣娘

GLASS Official

2024-03-26 17:14:00

关注

图片

连日阴云,笼罩黔东南州。赭色的吊脚楼伫立在灰扑扑的天幕之下。我们与苗绣省级传承人杨科礼相约于午后碰面。她化了妆,穿着亲手制做的苗族传统服饰,佩戴同样精美的银器。她说,“苗人爱美”,哪怕居住的环境再凋破,出门也一定要漂漂亮亮的。


这是一处被称作“民族风情园”的地方。它被凯里政府特别规划出来,位于一处山窝环抱之地。贵州凯里的绣娘,而今大多聚集于此处。每逢周末,这里格外热闹。绣娘们纷纷出摊,将绣品码放齐整,等待着同乡人、外来客。



图片



“我嘴笨”,在合作社的里间坐定,这已经是杨社长第三次用“嘴笨”表露她的担心。我们一直聊到日头西垂,明亮的日光竟然斜斜照了进来,温暖的能量正在涌动——从村寨涌向城市,从个体生命涌向文化传承。




图片


图片

黔东南州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 杨科礼



杨科礼是贵州凯里非遗苗绣的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她响应政府号召,成立了黔东南州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的苗族妇女学习传统苗族刺绣技艺,并帮助她们把绣品推广至市场。“阿科里”是她的苗族名字。三四岁时,母亲在家里绣花,她边看边学,算下来,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


“在我们当地,我妈妈画画、刺绣是很有名的。她还会唱苗族飞歌。要是她成长的年代是现在,肯定是个艺术家。”谈到母亲,杨科礼很自豪,“小的时候,她画我也画,她绣我也绣。到了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已经绣成了自己穿的一件衣服。”她说,自己或许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而民族文化也正如这样,从上一辈传承给了下一代。



图片



合作社是一栋四层的吊脚楼建筑。她的代表作品之一《长脚的蝴蝶妈妈》挂在立柱上。在苗族传统文化中,“蝴蝶妈妈”被视为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因此“蝴蝶”出现在许多绣品之中。杨科礼在这幅作品中囊括了苗族的十数种技法,并对传统故事的内容进行了创新。采访中,她还对悬挂于正中的刺绣蝴蝶展开了介绍,“我们坐了九个小时的车,去到贵州最偏远的加勉乡。我收集了52位绣娘绣的绣片,和徒弟花了两天两夜,拼成了这只大蝴蝶。”



图片



“多样,华丽,生动”,杨科礼这样形容苗绣。过去,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苗绣便充当了交流的载体。裙裾上的颜色讲述着他们迁徙的故事,一条黄、一条蓝、一条红,意味着一个人从某个地方迁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若再次迁徙,裙子上又会多加一条颜色。服饰诉说着人的生命,图案和纹样的传承亦是民族的延续。苗绣里有丰富的绣法,每一个绣种之下又有细致的区分,如同散布在各个地区村寨的苗族人那样。某种程度上,苗绣的复杂系统,映照着他们庞杂的谱系。



图片

杨科礼的代表作《长脚的蝴蝶妈妈》

囊括了辫绣、贴布绣、锁宝绣、侗绣、

滚线绣、盘金绣等多种技法



在杨科礼的口中,过去的“老衣服”和如今的针线交叠在一起,绣成新的绣品再次流通。十多年前,她走乡串寨地收“老衣服”贴补家用。“大家拿着老一辈的衣服来,我一模一样地绣两件全新的,他们会给我费用。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我绣。”这种“复制”让刺绣的过去和现在建立了联结,也在绣娘之间产生了联系。采访间隙,杨科礼穿着自己绣的苗族服饰和绣娘们打招呼。她们拿出手机拍下了杨科礼衣服上的纹样细节,回去仿着绣。


对杨科礼来说,这一幕,似曾相识。“我在走乡串寨的时候也会看绣娘怎么绣,回家以后就想她是怎么绕线的,我怎样可以绕得更快、更灵活。”她自称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偏偏又做着极为需要耐心的慢工细活,“但我绣花可以一直绣到天亮,一绣花我就不想走了,不会再想其他事情。”




图片


图片



在合作社,杨科礼指导更为年轻的苗绣传承人改进手工刺绣的技艺,来应对机器生产时代的需求和期待。


“现在有很多‘高科技’,比如烫衬,几分钟就能搞定绣布的底料,然后马上拿到绣娘手上去做图样。”杨科礼说,这些工艺上的创新要比传统手工绣法的速度快很多。以苗绣中常见的打籽绣为例,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籽”,整个过程很慢,但在机器上能快速实现。另一方面,杨科礼认为,对于平绣等其他手绣来说,机绣反而容易露出“马脚”。


在阿科里合作社,大家常常为了订单而加班加点。有一次,她们花了一星期完成了8000个订单。还有一次,杨科礼带着两三百位绣娘,用一个月的时间做了30万个订单。这样的速度,没有捷径可走。目前,只能以绣娘们的时间作为交换:为了按时完成订单,杨科礼和绣娘们可能好几天都“没得睡觉”。好在这样的劳作让她们得到了肯定和酬劳,情况好的时候,一个绣娘“养活一家人的当月开支不成问题”。



图片

杨科礼绣制的龙纹图样



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但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多少帮助绣娘们改善了生活,也让她们从家庭内部的劳动者成为了专业的“非遗工作者”。杨科礼回忆,在她母亲的年代,许多绣娘白天出去干活,晚上才能抽出时间绣上一点,“男人空闲下来聊天,女人就马上掏出绣片补几针。”



图片



图片



如今的阿科里合作社,已经培养出了很多当代的苗绣传承人。但另一方面,她们不仅要抵抗机器上的时间,还要面对苗绣工艺在更加遥远的未来有可能失传的状态。尤其是双针锁绣,两根针相互缠绕绣出图样,讲究针眼稠密,拉线紧实,被杨科礼形容为苗绣里最难的绣法。“现在,年轻的绣娘不愿意做双针锁绣,它对眼睛的伤害不小;会双针锁绣的绣娘也只能自己设计一些产品,很难做订单。”


做苗绣需要悟性,但首先是个体力活。杨科礼坦言,自己现在已经很难熬夜。她还记得她的师父,国家级苗绣传承人吴通英,“有一次熬夜绣花,绣到打瞌睡,头磕在桌子上,把四颗牙齿磕掉了。”熬夜刺绣对吴通英的身体损害很大,她在65岁时就去世了。直到今天,吴通英还是唯一一位“国家级”苗绣传承人。对杨科礼来说,获得“国家级”的殊荣,至今仍是一个理想。



图片

杨科礼



谈到“传承”与“未来”,杨科礼并不十分乐观。在她身上,透露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或许,她拥有“西西弗斯”的精神,痛苦与快乐,艰涩与满足,始终是并行的。


“您其实很担心苗绣的传承问题,对吗?”


“对,我们为了‘传承’而做,但坦白讲,它不是必需品。喜欢这种文化,愿意为它买单的人太少了。这东西(纯手工刺绣)很慢,效益低,年轻人不愿意做。”


顿了顿,她继续说道:“我喜欢做这个事情,特别喜欢,一辈子都做这个。我是放不下了。那些跟着我的绣娘,她们都做了几十年。有时候我们觉得缺团队,希望得到更大的帮助,但很多从外面来的企业以为我们是一块肥肉。苗绣成了一块‘砖’,做别人的垫砖。”


“做到今天,哭过,不知道哭了多少次。有时候真的很困难,想走绝路去。”说到这里,杨科礼的眼睛泛起了泪光,“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疯子,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癫子。有时候又觉得,我没什么后悔的。我把最好的技艺传给了下一代,我觉得我值了。不管人家怎么讲,我觉得我值了。”


“苦中有乐,做好自己。努力去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图片


图片



在传统苗族文化里,服饰是习俗与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二月或三月的姊妹节,女孩们都要换上自己绣的新衣去参加盛会,庆典上还会举行刺绣大赛。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时候,苗族人对服饰的讲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和“美”的追求。


而在今天的当地年轻人之间,以服饰为载体的文化认同,变得不再强烈。杨科礼说,现在很多苗族年轻人到城里上学、打工,“他们已经不太会说‘苗话’了”。另一方面,如今市面上的一些苗绣“创新”,实际上是对苗族文化的误读,图案与图腾背后的文化内涵已经被破坏,这令杨科礼感到担心。


比如,她曾见到某些酒店将“蝴蝶妈妈”印在地板上。“我们苗族人很崇拜‘蝴蝶妈妈’。将‘蝴蝶妈妈’铺在楼梯间,这怎么可以呢?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侮辱。”杨科礼说道。还有,某些特定图腾只能在老人过世之时使用,但杨科礼见到有商家将其用于窗帘甚至服饰之上。“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杨科礼带领绣娘们进行了各种尝试,看到了传统苗绣与现代时尚结合的可能性。



图片



围巾、提包、服装……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杨科礼把苗族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自主设计和生产了“阿科里”系列苗族时装、扎染、蜡染刺绣围巾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并出口海外。和她的母亲一样,杨科礼一直在画画,她会创作自己的原创纹样,再交给其他绣娘来绣。


这些基于传统的创新产品,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春节期间,杨科礼前往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那里正在举行免费的刺绣体验活动,很多小孩走到她的摊位,第一次尝试苗绣。去年,在凯里镰刀湾的蜡染刺绣银饰体验班上,她指导大家画蜡画。“蜡画的线条要流畅柔和,不能生硬,就像跳舞一样。”杨科礼讲究每一个细节。得益于像她这样的绣娘的努力,苗绣之美才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图片

杨科礼



2023年12月底,杨科礼前往北京,参加第七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在“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的展板两侧,陈列着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结合的作品。杨科礼说,“这就是我想看到的东西”,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就是她想要实现的效果,“我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做的”。


谈起北京之行,杨科礼神采奕奕。她直言:“我去北京打开了眼界。这比塞给我一大笔钱还要好。平台很重要,博柏利是非常好的平台。如果有机会,我想多出去交流。”和苗绣里的纷繁细节与华丽色彩对比起来,杨科礼的语言显得简单、质朴,但始终真诚。


离开凯里的时候,天色灰蓝。我们又一次想起杨科礼的故事,想起她说有时候像疯子、有时候像癫子,有时候又很开心。在重峦叠嶂之间,如何守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未来,如何避免它仅仅成为叙事的装点,这些问题似乎仍在流转。



图片



图片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当丝绸纹样动起来……

丝绸纹样灿若星辰一笔一画里有生息繁衍的起伏有四季轮回的印记也记载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翻开一卷卷
看展览 0评论 2024-04-03

非遗数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评论 2024-04-03

山西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触碰电子屏上的琴弦,投影墙上的数字壁画便“动”了起来——画面中,古代乐工们正
何勇,刘鑫焱,郑洋洋 0评论 2024-04-03

非遗精品:台江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是中国服饰的活化石,在世界五彩缤纷的苗族服饰中,贵州黔东南台江县的苗族服饰算是丰富多彩、绚丽
苗族青年网 0评论 2024-04-03

张爱廷:岁月雕琢匠心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夺天工。”这是著名书画印石专家潘洁兹对青田石与青田石雕由衷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0评论 2024-03-28

传统工艺品里的色彩内涵,你了解吗?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无论是远古时期的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还是秦
周钧 0评论 2024-03-28

惊艳世界!中国古建筑构件有多美?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几千年来,建筑杰作不断涌现优美柔和的轮廓、变化多
方志江苏 0评论 2024-03-28

彝绣的新章

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 阿西巫之莫阿妈很忙。除了日常的劳作,还需接受各方的访问。阿妈(阿西巫之莫)是一名
晚唐 0评论 2024-03-26

在漆器厂,一不小心拍到了“课本封面”

当漆器遇上课本封面,是课本照进现实,还是工艺融入课本?一件漆器 一个相机,东方美学的高级感轻松展现,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4-03-23

绒花: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 0评论 2024-03-20

夏布 一“梭”烟雨,平淡如风

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植物苎麻纺织技艺
瑞丽伊人风尚 0评论 2024-03-1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
非遗人之家 0评论 2024-03-17

因茶而兴的紫砂壶

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改荆邑为阳羡县。中国宜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陶
观复博物馆 0评论 2024-03-13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