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伟 十年,信念如磐

Tracy

2023-09-13 13:53:00

关注

图片


图片


图片

灰色衬衫/Emporio Armani

白色长裤/Brunello Cucinelli

白色拼接运动鞋/Fendi


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伍伟全新个展“皮毛&原始的金黄”入口处的墙上,有四行排列整齐的词汇:“回忆、受难、历史、宗教、仪式、纹样、皮毛……”这些词语看似各自独立,实则与伍伟这些年的创作密切相关。它们被设置在入口处,像是艺术家邀请观众进入一场探险游戏。伍伟希望制造出一种类似电影中的“闪回”效果,但并非为了推动叙事,而是强调现时现地当我们在面对作品时有所感、所思,可借助这座时空的桥梁,在“闪回”和“闪(映)现(在)”之间自由穿梭。


伍伟很少谈及自己的过去,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在被艺术圈接纳之前的那段经历。本科毕业后,他曾被郑州当地一家非常有名的报社录取,只不过在上班第一天,他去开了一个会的工夫,就决定辞职了。“是那种非常想要逃离的感觉。我想,我要在这儿待到第二天,可能就属于这里了。不行,我必须立刻走,头也不回。”


虽在郑州工作、生活多年,伍伟却并没有觉得自己属于那儿,即便后来他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郑州教书,同时还经营了一家规模不大的艺术书店,然后娶妻、生子,过上平静、稳定的生活。在那个远离当代艺术核心的地方,伍伟就像是一株埋在土里急待冒头的植物,很多人以为伍伟接触艺术的时间不长,其实他是在没有人关注的地方慢慢发育了很多年。


图片

《食指》 棉布,350×85×85cm,2009


伍伟性格温和、耐心强,凡事喜欢刨根问底。虽然表面上更接近理工男的气质,但是接触下来,能明显感受到艺术家的细腻和内心柔软。伍伟第一件正式的作品是《食指》,创作于2009年。当时,他因为对现状不满意,经一位老师介绍来北京进修学习。课程临近结束的时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希望每个人做一件作品。但这里是课程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年龄差也很大,作业都是自愿完成。当时的伍伟完全不敢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会凭借这件学生作业敲开核心艺术圈的大门。当时,他只是出于本心兢兢业业地做。考虑到自己人在郑州,而作品要运回去给老师点评,他便选择了方便运输的白色棉布为材料,请母亲和邻居阿姨帮忙,用堆绣唐卡的方式手工缝纫制作了一根从天向下点触的“食指”。


我们常见的佛指都是金属的、泛着光泽的,而伍伟的《食指》却以一种柔软的材质制作而成,悬挂在天花板上有3米多高,下垂轻点地板的状态显现出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力量,却能温暖、抚慰人心。


《食指》做好以后,伍伟对着它感动了很久,瘫软的《食指》对应他当时面对生活的一种无望的心境。他小心翼翼地将作品叠好,放入袋子,背上火车。回京的途中,他仿佛真的重新做回了学生,又很像是一个漂泊的打工人,袋子里的这根“食指”就像是他的自画像、他的身份、他的棉被、他的行囊,不断安抚他的内心。



图片


图片

灰色衬衫/Emporio Armani白色长裤/Brunello Cucinelli白色拼接运动鞋/Fendi


机缘巧合,《食指》得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机会。伍伟将作品的顶端撑起,巨大的指头从天垂下,肃穆、庄严,瞬间成为全场最触动人心的“擎天柱”。那一刻,伍伟内心笃定:自己的未来属于北京。


但正式做出举家迁移的决定,却是在四年后他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时。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和经济条件考虑,读研期间,伍伟一直坚持北京郑州两头跑。“那时期,我经常因为要回郑州而缺课被老师批评。只要我一拎起包,老师就说:‘怎么?又要走啊!’所以后来我再回去,包都不敢拎了,就直接走。”好在伍伟的课业一直完成得不错,老师待他比较宽容,吕胜中老师以他为傲,将《食指》用相机拍下来,照片就贴在实验艺术系办公室的墙上。


最大的辛苦其实源于伍伟对自己的要求,他说:“《食指》之后,我把自己身体上的器官用同样的方法都做了一遍。我知道,我必须要找到一种新的艺术创作语言。那是我第一次比较挣扎,就是很清楚自己要翻新,但又不知道如何翻新。”


图片

“皮毛&原始的金黄”展览现场


伍伟来北京之后,母亲一直代他经营着郑州的书店。但是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实体书店的经营面临巨大困难。在做出关闭书店的决定前,伍伟便开始把书大量回收,有些书舍不得减价卖,就自己留下来。就这样,家里的书越积越多。伍伟想到用它们做作品,第一直觉就是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伍伟出生于1980年代初,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多是填鸭式教育,想要看书、买书都不再难,“不像老几代的人,他们拿到一本书就如获至宝,晚上打着手电也要读完”。伍伟坦言,虽然自己开书店,但对书的感情很复杂,“书给予我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压力。我永远忘不了上学时老师跟我说‘这个书你如果不读完,就不懂艺术,就永远做不了艺术家了。’”


图片

《分裂的皮毛-12》 木板画布上丙烯、纸张,175×175cm,2023


图片

《混合的皮毛23-9》 

木板上纸张,80×80cm,2023


伍伟觉得很奇怪:书是文明的象征,意味着传承,但它对于人类思想和精神的作用又是侵入性的。于是,他很自然地在书里面做了一只老虎。当文明和原始的距离消除,伍伟觉得这味道有些对了。然后“一本书看久了书页会翻边”的经验浮现在他面前,书边毛茸茸的触感像是小动物的皮毛。伍伟对触觉天生敏感,于是本能地想要加强这个感觉,便开始用刀割纸,试图还原动物皮毛的真实形态,后来干脆尝试用剪的方式,才发现这个语言更加丰富,“它有点像画一根线,你画得快了、慢了,线粗了、细了、深不深,正着剪、反着剪,都会不一样”。就这样,伍伟从几平方厘米大小的作品开始,越做越有感觉,后来扩大到在A4纸上做,在用纸堆成的立方体上做,再后来,那些毛茸茸的家伙开始出现在家具上,以及废弃的汽车上,不断蔓延。此次展览“皮毛&原始的金黄”同样展示了皮毛与画布之间不同的可能性,包括展出“分裂的皮毛”“混合的皮毛”“金色皮毛”等。


图片

《神圣解剖学-1》 

树脂3D打印、金属、纸张,180×100×70cm,2023


因为作品形式新颖,辨识度高,伍伟研究生刚毕业,便有画廊抛出橄榄枝。2014年3月8日,他迎来自己人生中的首次个展。春节刚过,伍伟便开着车把所有的作品从郑州运来北京。车里满载着纸作品和伍伟多年积累的全部家当,负重前行。伍伟知道:接下来的一段路,他必须全力以赴,想要刹车恐怕不容易了。抵达北京后,他给妻子与8个月大的儿子订了一张火车票,就这样放下在家乡打拼多年所得的一切,从零开始。


父母出于担心提醒他:“去北京没问题,但还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吧!”但在伍伟看来,做许多事情之前,一旦给自己留了退路,就会潜藏着懈怠和自我安慰。他告诉自己:只许往前走。绝望的背后是希望,或许只有背水一战,才能赢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出路。


图片


图片

灰色衬衫/Emporio Armani


单从作品形式来看,伍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材料至上”的艺术家。而事实上,他更看重作品背后的观念,而非面貌语言和图像。为了让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感受作品本身,他非常警惕参与关于“材料”的展览,如果别人没有问起材料,他绝不主动向人提起。曾经有收藏家在展览上看到他的作品非常喜欢,当即收藏,之后才得知是纸做的,感到非常惊讶。伍伟说,这其实是他想达到的效果。“我不炫技,说我做得如何精细,难度有多高,那样不过就是一个技术的成就,但艺术绝不是那么一回事。”


图片

《身体阅读-11》(局部) 纸上喷墨打印、木框铝板、丙烯、纸张拼贴,120×100cm,2023


图片

《身体阅读-2》 纸上喷墨打印、木框铝板、丙烯、纸张拼贴,80×80cm,2023


在伍伟看来,艺术最核心的始终是与人精神深处的联接。2020年以来,全球性的“伤痛”注定会在这个激荡的时代留下烙印,艺术家个人与现实之间所产生的对话关系,带着切肤之痛的直觉经验,也必然在平庸的日常中创造非常态的图像景观。伍伟在2023年“切面与替身”系列、“身体阅读”系列、“神圣解剖学”系列等新作品中置入了环状的“孔洞”,清晰呈现出多层叠加而产生的闭合曲线,仿若痛感由这些递进层叠的深度决定。在“皮毛”之间,在“身体”的表面,在现成品“书籍文献”之中,或在被挪用的经典图像内,常常伴有耀眼明艳的黄色、紫色的“孔洞”,凹陷进去,形成刺目惊险如疤痕的印象。


“触感”在伍伟的作品中一直都有重要的体现。《食指》表现的是人的皮肤,《皮毛》模仿动物的皮肤,同时他还尝试用真正的动物皮质创作。此次展览“皮毛&原始的金黄”中首次露面的“皮与纹样”系列就是一个全新的作品类型。伍伟使用滴蜡的方式,在动物皮质表面进行了融化和组合:材料、行为、时间、冥想和体力劳作都凝结在滴蜡的动作过程之中。他借用古代纹样元素与现代人思想行径相结合的方式,触发人们动荡不安的内心与外部世界和解的愿望和需求。


图片

《混合的皮毛23-6》 木板上纸张,180×150cm,2023


当下讨论度极高的潮流艺术、街头艺术,也是伍伟关注的对象。很难相信,向来以极度简洁、细致的作品示人的伍伟,竟还对街头艺术感兴趣。他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手机里存储的涂鸦作品,还有街头艺术。“我其实从来没有公开讲过这一部分。其实就是我在望京那边找了一些空墙,贴上一个个小小的、几平方厘米大的黄色‘毛皮’。因为是在户外,伍伟用的是防水的海绵纸,它比普通纸要厚一些,但是也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图片

《混合的皮毛21-8》 木板上纸张,190×160cm,2021


一块块毛茸茸的黄色凸起,一夜之间突然长出来,在偌大的城市里留下一个痕迹,起初无人关注,后来一点点蔓延……伍伟很享受这种“实验”的状态,他说:“这就是在‘玩’。其实艺术家经常换一种方式来创作,挺好的。你虽然不是画家,但是你也可以画画。当你去画画的时候,你就是画家了,但是你又不用画家的方式来画,你用潮玩的方式来做,你的每一张作品都特别像纯绘画,但是你的思路是做潮玩的思路。我觉得蛮有趣的。”


图片


图片

灰色衬衫/Emporio Armani


mu:现在回看,2014年对你来讲意义重大,举家搬到北京,还做了人生中第一个个展。今年是2023年,这近十年你的成长、变化非常大吧?

伍伟:的确,2014年于我而言意义太重大了。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孩子才8个月。那时生活完全没有着落,就靠着在老家的一点积蓄租房子,但是也很快就花完了。好在展览不断,我当时不停地参展、做作品,一年最多的时候参加了20多个展览。所有事情必须同时进行,所有事情都不能落下。我跟自己说绝对不能后退,因为如果后退的话,整个计划、理想,一切就都坍塌了。


图片

《关于触感的习作-1》 

木板上纸张、铜,150×150cm,2023


mu:现在生活稳定了,做展览、做作品也得心应手了,是否依然会感到压力和挑战?

伍伟: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挑战。《食指》之后,我因为想要翻新但没有找到方向,有过一段挣扎。找到“纸”语言之后,我也认为自己必须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包括形式上和观念上。2014年我从奥地利驻留回来创作的柠檬黄的《皮毛》可以算是一件节点性的作品,在这之前,我的作品都是各种不同物体的组合,比如书和皮毛,而这时我要放弃很多元素,单纯地去呈现皮毛。从这之后,我觉得“皮毛”可以变成独立语言了,它“出神”了,可以代表一个艺术家的力量,甚至代替艺术家在场。内容和观念上,起初我关注更多的是中国的古代奇异书籍和故事,比如《白泽图》,从《提丰》这件作品开始,我又触及到了西方的神话议题。后来,《切面与替身》也使用了西方艺术史的图像,这都是作品观念上逐渐拓展的过程。


图片

《神圣解剖学-4》 树脂3D打印、纸张,25×18×17cm,2023


mu:“皮毛&原始的金黄”展览中有几件滴蜡作品,还有你的绘画作品《野人》,你都做了哪些创作实验是我们不知道的?

伍伟:我其实会做好多类型的作品,但是可能在画廊或美术馆里面展出的、能够被看到的,都是比较成熟的且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作品。因为我只要拿出来,就代表着实验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展览很重要,它不是一个实验品,展览的时候,我希望作品能完整呈现。


在我工作室有个用麻绳编织的地毯,每天我都在这里做实验,剪纸、拼图,好像天天都在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你们看到的作品肯定都是经过多次实验的,就好像你做一个蛋糕,蛋糕好不好吃,尝一口就知道,但你说我具体加了多少糖,用怎样的火,似乎也说不清楚。皮毛这个东西你也说不清楚,说它是皮毛,可它不是皮毛,我也没有告诉任何人我在做皮毛,我只是在名称上称呼它叫“皮毛”,但这个名字也是假的,皮毛也是假的,如果你拿一个真正的皮毛去跟我的作品比较,它们差别还是很大的。在我的作品里面有一些语言的东西是锋利的,它可以粗,可以细,可以正,可以反,可以翘起来,可以压下去,这些都是我在实验的工作。


“皮与纹样”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当我看到动物皮上面用滴蜡的方式做出的纹样,联想到古时候人们拿着火把狩猎,有一种原始性和宗教感,既西方又东方。滴蜡的方式真的很妙。


其实我最早没有想过滴蜡,我只是想用一个东西来做花纹。那么,皮有了,花纹有了,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做,我一直不确定。也是偶然的一个机遇,当时我还没有戒烟,就那么一瞬间,烟烫了我一下,我立刻想到了蜡以及蜡燃烧时的味道,觉得用蜡就对了。然后我开始去寻找用哪一种蜡会比较合适,我买了很多种,一根根地试,市面可见的大部分蜡都比较浮,还有一些带香料的,滴在动物皮上会渗透不下去。最后,我找到一种更原始的蜡,蜡油落下来就像墨汁一样,“唰”就渗进去了,那就是我想要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其实所有的东西就是选择,艺术家好不好就看选择,看你是用这个材料还是那个,是选它还是不选它,是用花瓶还是用花?每天为这些纠结,永远都在取舍。这大概就是我的日常。


图片

《分裂的皮毛-15》 木板画布上丙烯、纸张,180×250cm,2023


mu:每做一个选择,背后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追问,就是“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伍伟:是这样,所以思考“为什么”已经是我长期以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就好像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吃东西,我就会想:你为什么用这个叉子?为什么这叉子不能短一点?长一点会不会更锋利?伤害性更强?这个金色的叉子跟那个银色的有什么不同?……就这样,每天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选择,不停地追问。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任何材料你都不能轻易使用,最终选择什么材料来表达你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是需要理由和方法的。


文章来源: 风度Life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离散、漂流与再生:伦敦华人艺术社群新叙事

Asymmetry Library 摄影:Christine Constantine“这里有整个伦敦
特写 0评论 2024-04-07

看与被看:视线交织中的当代文化景观

2024年3月28日,“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参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4-07

朱新建:绘画激发你身上很美的冲动

朱新建,江苏南京人,由于对文人画的革新,成为文人画的反叛者;被誉为新文人画艺术家代表。他的画备受争议
朱新建 0评论 2024-04-07

邬建安和他的神秘怪谈

中国神话传说,是当代艺术家邬建安艺术创作重要的灵感来源与素材。他说他读《山海经》,越来越觉得那里面讲
中国审美100人 0评论 2024-04-07

英国艺术家、植物学家和园艺家

 Cedric Morris塞德里克·莫里斯英国, (1889-1982)— ArtYou
玖月画社 0评论 2024-04-06

法比安·特雷伯(Fabian Treibe):清醒的梦境

我对现实的表现不感兴趣,至少对纯粹的复制不感兴趣,我的图像不需要正确的视角,这无关紧要。相反,它更清
Galle 0评论 2024-04-06

何多苓:我的画任由观众解读,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距离何多苓那件被写入美术史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完成,已经过去了四十二年,很多人知道何多苓都是因为这
刘军 0评论 2024-04-03

万物皆可波普,罗伊·利希滕斯坦诞辰百年大展

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流行的、短暂的、可消耗的、低成本、大量
漫雨 0评论 2024-04-03

古道具坂田:“垃圾”,作为一种美学宣言

“古道具坂田:你我的选择”展览部分作品,照片由三嶋一路拍摄“古道具坂田”是已故的日本古道具店经营者、
翁家若 0评论 2024-04-01

乔治·巴塞利兹:2011-2015年雕塑作品

雕塑是一种奇迹般的存在。它被堆砌出来,加以装饰,不是作为思想的标志,而是在形状限制范围内被任意制作出
NATIONAL ARTS 0评论 2024-04-01

最美的春天,住在梵高的画里

1889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 私人收藏1853年3月30日,梵高出生。梵高的一生,短暂而潦倒。在生命里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4-04-01

杨沛霖个展宁波白美术馆举行:漫游“无意之境”

“无意之境”杨沛霖个展现场沿着鄞州公园的绿荫步道,穿过仲春时节的轻风,人们惬意地进入自然之境,亦能漫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31

安妮·莫里斯:伤痛让我比我更爱我

2012年,因为一次流产的经历,艺术家安妮·莫里斯(Annie Morris)将“堆叠”(Stack
BAZAAR ART 0评论 2024-03-30

青蛇:停留在表面的“女性中心”讨论

自然和女性都再次沦为一种背景墙式的展示,被抽象化、扁平化,无法对其复杂性进行更全面更深层的讨论。Yu
石雨桐 0评论 2024-03-29

喻红:作为生命直觉的女性凝视

《ARTnews》中文版2024年3月刊以“女性被看见”为封面专题,特邀国际著名艺术家喻红拍摄独家封
shun 0评论 2024-03-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