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和我的老师成为同事了!怎么办会尴尬吗?

广汇美术馆

2023-09-23 14:18:00

已关注

1929年,李可染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部,成为林风眠的得意门生,两人开启了师徒之缘。10年后,因为时局动荡,李可染搬到了重庆金刚坡。巧的是,已辞去艺专教职的林风眠也刚好辗转抵达重庆,隐居嘉陵江畔潜心创作。那段时间,李可染常带着便饭探望林风眠,能和老师做朋友,年轻的李可染别提多高兴了~

图片

在外写生的李可染


1945年,正在重庆国立艺专当中国画讲师的李可染,突然听说自己的老师林风眠受潘天寿之邀到学校来教授西画了。二人的身份从师生关系转变到同僚关系,不知道年轻的李可染心里有没有一丝紧张三分慌乱呢?但更多的可能是由衷地感到高兴吧。


同在一所学校后,两人交往更密,不仅一起举办联展,课余也常观摩探讨。当年抗战结束,他们跟随学校重回杭州,直到次年李可染选择北上。

图片

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时的林风眠


1946年,李可染应徐悲鸿之聘到北平国立艺专当老师,次年春天,又拜黄宾虹为师自此,又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最后一座高峰”“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黄宾虹结下一段师生情缘。


李可染与两位前辈皆有师生的情谊,而黄宾虹与林风眠两位艺术家看上去却似乎并无交集。据考证,唯有二人的一段任教经历较为重合:1928年,国立艺术院建于西湖之畔,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南下杭州,筹办学校,并担任院长;1948 年秋,黄宾虹应杭州国立西湖艺专之聘,南下任教

图片

晚年时期的黄宾虹


虽无人生交集,但在历史视野中,黄宾虹与林风眠,一中一西,一老一少,在艺术追求上殊途同归,是中国近现代绘画遥遥相望的两座高峰。


“追光”,我们是认真的!

图片

黄宾虹《黄山平天矼》 1947年

纸本设色

纵118.5厘米  横49.7厘米

广汇美术馆藏  1号厅正在展出

图片

展览现场


黄宾虹:夜山观照


三位艺术家虽画风不一,但都在其画作中对光线有自己独到的探索,论“追光”,我们可是认真的!


黄宾虹对夜山的体悟是他开辟了一条无人涉足的道路——历代画家对于山川在四季、风霜雨雪的变化都做过仔细的观察和描写,但静观夜山黄宾虹独得其神 。(吴强《融变之途:林风眠、李可染和黄宾虹作品中光的应用》)


如这幅《黄山平天矼》,在深夜光线微弱的情况下,黄宾虹注意到了自然山水的局部细节被削弱,而整体意味却愈发突出和清晰——对夜山的观照最终使他在晚年取得墨法上的突破,形成“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风格。

图片

林风眠《瓶花》

纸本设色

纵69.1厘米  横68.7厘米

广汇美术馆藏  2号厅正在展出

图片

展览现场


林风眠:色调写光


相比于黄宾虹,林风眠与李可染在绘画时的用光方式更加直接。两位画家都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林风眠曾入读于法国迪戎国立美术学院,后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李可染曾师从林风眠与法国名画家克罗多教授,研习西画。)并且都对中国画中的“光”有一定的研究,但两人在视觉呈现上的差异是非常不同的。


林风眠对“光”的关注给予他对中西绘画的全面了解。他幼年习画,获得了扎实的中国画基础,而青年留法,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语境中心。这两段经历给予了林风眠不同于同代其他画家的文化基因。

 

他注意到西方绘画在20世纪初的两条路:重视触觉实在的现实主义绘画和重视光色感觉的印象派绘画。


在后续创作中,林风眠开始尝试兼取两者长处,弥补中国画贫于实体又乏于光色的不足,有意弱化光源,不特别强调出光源的方位,不依照受光 、背光 、中间色调的法则处理对象,形成了形体扎实,光色虚幻的视觉效果。

图片

作品名称:Water Lilies
创作者: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
创作年代:1914-1917
风格:印象派
体裁:花卉画
系列:睡莲


图片

李可染《漓江胜景图》 1977年

纸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89.8厘米

广汇美术馆藏  2号厅正在展出

图片

展览现场


李可染:留白与重墨色的对比关系


李可染则专注传统绘画,倾向于用墨色来再现山石的触觉实感,使作品呈现出体量结实的空间感和装严肃穆的纪念碑感


“明暗不完全取决于对象更取决于意境 ” 为了意境之需他有时强化地改变光源制造效果。他在总体上并不求取中西融合,而是将光 、色引入本色的 、传统的山水画使其成为传统山水的一种新的生命因素,又毫不影响整体上的民族风貌。

 

他的山水画并非全盘接受西方光色和明暗调子画法,而是在明暗调子的认识基础上突出地应用并改造“逆光”效应。相比较于林风眠将逆光融入整体色调,李可染则将逆光融入了整体墨色。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离散、漂流与再生:伦敦华人艺术社群新叙事

Asymmetry Library 摄影:Christine Constantine“这里有整个伦敦
特写 0评论 2024-04-07

看与被看:视线交织中的当代文化景观

2024年3月28日,“看与被看:当代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参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4-07

朱新建:绘画激发你身上很美的冲动

朱新建,江苏南京人,由于对文人画的革新,成为文人画的反叛者;被誉为新文人画艺术家代表。他的画备受争议
朱新建 0评论 2024-04-07

邬建安和他的神秘怪谈

中国神话传说,是当代艺术家邬建安艺术创作重要的灵感来源与素材。他说他读《山海经》,越来越觉得那里面讲
中国审美100人 0评论 2024-04-07

英国艺术家、植物学家和园艺家

 Cedric Morris塞德里克·莫里斯英国, (1889-1982)— ArtYou
玖月画社 0评论 2024-04-06

法比安·特雷伯(Fabian Treibe):清醒的梦境

我对现实的表现不感兴趣,至少对纯粹的复制不感兴趣,我的图像不需要正确的视角,这无关紧要。相反,它更清
Galle 0评论 2024-04-06

何多苓:我的画任由观众解读,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距离何多苓那件被写入美术史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完成,已经过去了四十二年,很多人知道何多苓都是因为这
刘军 0评论 2024-04-03

万物皆可波普,罗伊·利希滕斯坦诞辰百年大展

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流行的、短暂的、可消耗的、低成本、大量
漫雨 0评论 2024-04-03

古道具坂田:“垃圾”,作为一种美学宣言

“古道具坂田:你我的选择”展览部分作品,照片由三嶋一路拍摄“古道具坂田”是已故的日本古道具店经营者、
翁家若 0评论 2024-04-01

乔治·巴塞利兹:2011-2015年雕塑作品

雕塑是一种奇迹般的存在。它被堆砌出来,加以装饰,不是作为思想的标志,而是在形状限制范围内被任意制作出
NATIONAL ARTS 0评论 2024-04-01

最美的春天,住在梵高的画里

1889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 私人收藏1853年3月30日,梵高出生。梵高的一生,短暂而潦倒。在生命里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4-04-01

杨沛霖个展宁波白美术馆举行:漫游“无意之境”

“无意之境”杨沛霖个展现场沿着鄞州公园的绿荫步道,穿过仲春时节的轻风,人们惬意地进入自然之境,亦能漫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31

安妮·莫里斯:伤痛让我比我更爱我

2012年,因为一次流产的经历,艺术家安妮·莫里斯(Annie Morris)将“堆叠”(Stack
BAZAAR ART 0评论 2024-03-30

青蛇:停留在表面的“女性中心”讨论

自然和女性都再次沦为一种背景墙式的展示,被抽象化、扁平化,无法对其复杂性进行更全面更深层的讨论。Yu
石雨桐 0评论 2024-03-29

喻红:作为生命直觉的女性凝视

《ARTnews》中文版2024年3月刊以“女性被看见”为封面专题,特邀国际著名艺术家喻红拍摄独家封
shun 0评论 2024-03-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